Tuesday, September 11, 2012

廉洁有错吗?

在一个下午,和弟弟谈起了历代清官。

提起历代清官,不能不提到海瑞。

独中的弟弟,对海瑞自然有一番的推崇,

而我却对他说:

我欣赏海瑞的洁身自爱,却不欣赏他当官的作风。

把弟弟搞得一头雾水:哥,海瑞不是好官吗?

说的没错,海瑞的确是个好官。

不过别忘了,海瑞是在死后,才被追封的。

也就是说:像海瑞这种人,死后才有了一个公道的评价。

认识海瑞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为民着想的父母官。

可是他的所作所为,在当时的社会根本无法被认同。

里边的潜规则我们暂且不说。

就说当时的社会情况,百官的工钱,说白了根本就微不足道。

加上当时白银短缺,出粮也不出全套,也许就那么六成。

剩下的四成呢? 说来大家也不相信,用布匹,棉花类似的贡品,垫补这四成。

天~!这等于说: 今天出粮咯:慢着,兄弟们,这个月钱不够:RM 2000 拿着RM 1200,

剩下的,换成布,药材,棉花之类的,就凑合成RM 800。

那么纸币呢?明朝不是有纸币吗?

那就对不住了,在我们的洪武大帝量化宽松下,引发了通货膨胀,

拿起纸币,当手纸还嫌太硬.........

换成是你,你干不干?

十年寒窗,千里迢迢为官,不为财就为了这几袋棉花!?

别看玩笑了!!!

那时候当官的,伙食费,师爷费,税费,杂费.......全部算自己的,国家没有额外补贴哦......

当官还不如一个农民........

说到这里,各位明白了,为什么当时要有灰色收入了吧?

没有灰色收入,你怎么活?(别告诉我你想天天啃当归棉花)

在这种情况下,你根本就吃不饱,更别谈上什么廉洁了.......

这是第一点

那么第二点是什么呢?

海瑞这个人,说好听是为民做主。

殊不知,被人利用了还在帮人数钱.......

当时政治一片混乱,斗得最猛的,莫过于徐阶和高拱这两位牛人了。

说起来,徐阶当初还救过海瑞,在海瑞骂皇帝的时候,徐阶凭着他和稀泥的艺术,让皇帝免了海瑞头上的那一刀。

高拱要当上首辅,自然要把徐阶斗倒。这缺心眼的,就找上了海瑞这个二愣子。

让他当上了一个大官 (记得是正二品),就故意让他查到了徐阶霸田的事件。

霸田这个东西,当时已经是不新鲜的事了,只要有灰色收入的,有点财势的,都逃不过这一干系。

偏偏碰上了海阎王,就一定要他退田!

徐阶这个老狐狸,都到了花甲的年龄了,得到的田地,就当做是退休金了吧。

偏不消停,得退!!!

搞得最后,徐阶狼狈不堪,退了九成的田,还搭上了一个儿子的命,真可谓晚节不保.......

以现在来说,就好像一个董事长光荣退休,金盆洗手后,一个管钱的二百五,说董事长的退休金是公家的,10万的退休金,只有1万可以带走。

为公司奋斗这么多年,我就只值得1万??????

有没有天良呀!!!!

海瑞呢?退完田后就被炒鱿鱼了......

换成今天,你会说他是活该吗;

如果你是徐阶,你愿意和这种人共处吗?

跟着你没有饭吃,谁又愿意这么做呢?

在这里也不要忘记,一旦灰色收入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无数次.......

人的欲望,和权力是一个平行线,走到哪,跟到哪.......

廉洁没有错,但是要实际

要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 ——王守仁





Tuesday, February 2, 2010

告解 (Confession)

在《教父III》有这样一个经典的对白:

米高. 克里昂阁下 (Don Michael Corleone)与一个红衣主教在教堂里寒暄。

红衣主教发现教父神情似乎有所烦恼,就问:

“阁下,您有多久没有告解(Confession)了?”

“主教,很抱歉,已经有二十几年没有告解了。”

“那么阁下,您愿意让我来帮您吗?”

教父想了想,罢了罢手:“如果没有真心,告解又有何用?”

主教想了想,面带微笑的问回了一句:

“阁下,据我所知,您是一个精打细算的人。告解对您来说,又有什么损失呢?”

这句话,如棒头一喝:点醒了克里昂阁下,也点醒了正在看戏的我。

这话实在说的太好了。

很多人都会如克里昂阁下般认为:没有真心,告解何用?

但是却不试试看,对主告解。

告解,其实就是对主倾诉。也是和主沟通的一种方式。

告解以后,任何枷锁也得以放下。

别管自己真不真心,从今天开始,就花上那一点点的时间,

五分钟也好,十分钟也好,主绝对不会在意你花上多少的时间。

他也许在意,他的子民能否得以从告解中解脱。

所以各位,别计较多少,别计较高低,自己得以从枷锁中解脱,才是最重要的。

刘德华也说过:“宗教永远是最好的告解对象,因为宗教可以不必约时间”。

Friday, September 4, 2009

为什么要一举成名??

很多人希望自己能一举成名。

殊不知,一举成名的背后,需要付出许多代价。

如果预先让他知道,他是否会却步?

或者,他会转而为了成名后的好处,继续走下去?

因为人总是被诱惑着要超越自己,来取代别人。

Monday, August 31, 2009

法律,宗教

先来看看什么是法律。

法律,词典的解释,乃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法则。

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阶级专政的工具。

一个法律的组成,首当要冲,必定要有义。

其意思就是,爱每一个人,拥有义务保护每一个人。

当代的法律,用该与当代的需要来做出更变。但其更变永不离开其根本:爱与义

其中一个经典的变动,莫过于:天子犯法,与民同罪。

法律能更改,但有一个东西却不能够更改。它,就是宗教。

宗教无法更改,这无话可说。

但延续其传统,实为一个根病。

子承父之宗教,你信我也信。但身为儿子的,已经忘了当初父亲信奉宗教,是为什么??

就好像《圣经》里的《申命记》:漂流时代诞生的新生代子民,他们对上帝的法律是陌生的,对上帝的人是多半是靠上一代口传而来的。

第一代的所了解的意义,在没有先知的教导下,就会产生误会。

人,就会在这时候,以自己的意思,来信奉他所信的宗教。

可是人所自己赐予的意思,就是上帝的意思吗?肯定不是。

不因为什么,上帝是无私的,但人却是私心的!!!

这下完了,人,已经违背了宗教真正的意义!!!!!

上帝对人,不分上下,你我同一等级,不分你我,不分彼此。

以上对下,这就是人对宗教的意思!!!

你好,你坏,上帝都爱着你。

有时人感觉不到,上帝正在爱着他。这是为什么??

各位这时想一想,当初,你什么都不懂的时候,上帝爱你,让你认识上帝。

当你认识上帝以后,就会有功课,就是把上帝所传达给你的爱,爱每一个人,包括上帝。

但人就是那么的自私,把上帝的爱私有化:“上帝只爱我的,上帝只爱他的子民!!!”

当一个人把爱私有化,那么他就把自己框架起来了,那怎么会感受到大众的爱呢??

大家都希望从上帝的身上得到平等的爱。但我们却忘了,平等与爱,实乃两回事

平等,是你爱我,我才爱你;你恨我,可别想我去爱你!

平等,莫过于一项交易罢了。其真心,并不存在。

,乃是无论你怎么对我,我都爱你。

你需要的时候,我就帮助你。

最棒的一点,莫过于委屈自己,讲义气去爱每一个人。

有人说自己永远无法和上帝一样,就因为人无法拥有上帝般的大爱!!

可是爱,确有其限度,超越其限度,就是溺爱。

溺爱,间接中会让人产生欲望

那欲望的爱与真爱,其分别又在哪里呢?

欲望的爱,就像你要就给你。结果,一辈子都不会满足......

魔鬼就算给他坐上上帝的位子,他也不可能会满足。

跟过分的是,就是他们会见利忘义,忘本!!

真爱,可不是直接给你的,他更像一个引导,带你走向正确之途。

如果你犯错了,就以惩罚来代表他的爱,而不是放纵。但其惩罚乃适而可止。

一个人得到真爱,他会自己饮水思源。

千万别他饮水思源,“要”一词,就像一个命令,会让他不再是发自内心,来饮水思源。

各位,无论您身在何处,什么达官显要,别忘了,法律和宗教,万不可分离,他们是互助,互补的。

Friday, August 28, 2009

教科书2

今天来看看另外一种教科书。

这种教科书,正式上课上不是用来当作课本,但却有着补助课本的功用。

顾名思义,它,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参考书。

当今的参考书,已经几乎取代了正式课本的地位,就只差没被撤换掉。

我们看看当今的学生,把课本和把参考书当做考试温习资料的比例,是 1:10 。

这足以证明,参考书在学生的眼中,是资料的来源,胜过于课本。

为什么会这样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参考书,它的吸引力又在哪里?

我本身也是参考书的“粉丝”。知道参考书的吸引之处:

首先,参考书的资料笔课本来得多,来的全。现今的课本,实在是薄的可怜。

所有的资料,都无法全面的放上课本。所以只能依赖参考书,将这些所要表达的资料,放得更全面些。

其二,课本的资料有一些没一些的,就好像残缺了一样,毫无参考的价值和意义。反之,外边所贩卖的参考书就不同啦!



  • 它们不但拥有课本里资料,还将课本里的资料全面化。更甚的是,有些还用了简单的语言,来解释那些复杂,又难懂的工程式,概念等等......


所以呀,参考书能不大卖吗?所有的弱点,都一一的加以点破,难怪乎学生都对参考书趋之若鹜!

参考书的作者还很聪明,一本参考书,并不完全把资料放完,而是这本放一点,那本放一点。还不过是希望生为学生的买多一些他的作品,还赚多一些。能的话,就买完全套吧!!

哇!!!从这里看来,出版商商机还蛮重的。就凭着课本的弊端,来发发国难财,何乐而不为呢?

而身为家长的,更不惜一切,无论如何都要让自己的儿女,最起码也好,拥有一套像样的参考书大全!就只希望让自己的儿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从这里也看得出来,不思考根本的解决方案,而另立一个方案来解决第一个弊端,就会有类似这样的事情发生。前前后后滚来滚去,就会有如千丝万缕,想解也解不开

这层的意思,后面还似乎有着更大的动机!!!一起来看看吧!!




在众多的参考书里面,还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

一些出版社的参考书,一出版肯定大卖。转一圈回来,可能早已一扫而空!!

而有一些参考书,你转了十圈再回来,可能连一本都卖不出去!

同样是参考书,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差距?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待遇?

如果我们比较这两本参考书的内容。同一个科目,内容却有些出入。

大卖的那本,肯定是符合课本的课文,或者考试必出的纲要!

而另外一本呢,并不完全跟着课本的纲要,有时还对课本的内容,发出了疑问号!

这样的参考书,考试时都不能当饭吃,谁会要哦?

间接中就反映出了学生购买参考书的心态:什么都先别想,考试标青最重要!

管他的内容对不对,只要符合了考试的答案,考官满意了,其他的都可以放在次要

那么如果内容是误导性的呢??

管他呢!考官不管、评审不管,你这么多事干嘛??

悲哀的说:我国的莘莘学子,几乎全部都是这样的心态。他们何时才能够醒觉?天晓得.......

这种状况,改变事不宜迟!!

就让我国的莘莘学子身边的人,领先带好这个头!!

别再你等我,我等你了,要改就拿出行动来。把口水付诸于行动,为了孩子未来长远着想、为了不想让孩子们成为这些误导性的物质的俘虏。

让我们竭尽所能,为的,是我国未来的主人翁,他们另一片放晴的天空!!!!

Thursday, July 30, 2009

A news that needed to tranfer fast around!!!

This is a new site that I found recently, indeed, the more people go to this website, the more people will know how hard is the people.

Please, they need your help!!!

http://www.mycen.com.my/rescue/

Monday, June 22, 2009

教科书

教科书,顾名思义,就是专门编写为学生上课和复习的书。

先说上课用的教科书-课本吧。

我们先观察当今的中学生是如何看待他们的课本吧。

在众多学生里,大部分都不把课本当一回事。他们认为,之所以要买课本,是因为学校的规则:学生上课一定要买课本。

这些课本,说起来还真可悲,在课堂上根本用不上这些课本,更不用说是补习班。

(除非那科的老师有用到课本。当然,这也是少数。)

那么,学生买这些课本后,总会想办法找点用途来用吧........

第一的用途:放在书柜里 发霉,等到明年的学弟要买课本时,二手价钱卖出,赚取额外的零用。

第二的用途:等考完试后,一把火将这些课本烧掉!当做是发泄。

第三种用途:更惨,当要大号没有手纸时,撕下几页来应急。当做名贵的手纸来爽一下。

很显然的,这些都是浪费。那各位有没有想过,当初买这些课本的时候就是浪费!

和从前比较,以前的学生,把课本当做宝一样,时不时就翻阅,说起来一点也不夸张,它就是资源的源头。

就算毕业了,学生也把课本珍藏好,不肯拱手让给别人,更别想将它卖出了。

如果从内容角度去看,欸?论深度,题材,应有的都有。和过去的课本差不多。

但是,当我们从排列的角度去看的时候,问题就来了!

仔细观察,10年以前的课本,排列的方法是从最个人的课题开始,慢慢扩展去身边的人,家人,亲戚,邻居,朋友,师长,学校,社会,才到整个世界。

反观现在的课本,第一课诗经,第二课名人传,等等等等......

如此不规例的排法,就像大杂烩一样,导致很多学生一开始就不明白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

如果无法融会贯通,读课文就好比如读天书一样,是问他怎么可能会有心再读下去呢?

自然而然,课本就变成了一个象征,而不再是教科书了。

如果一个课本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去翻阅它,那基本上不是白印了吗?

学生被这些“天书”蒙在雾里,这不正是一些人所要的吗?

各位,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蒙在鼓里的背后,还有着更大的危机......

请问是谁允许教科书的出版?是政府。

请问是谁排版?是教育部。

公开地秘密,教科书的编排,都带着领导人的意思。

领导人掺透最多的,莫过于历史这一科。

领导人很聪明,以主观的角度,对一大群犹如白纸的莘莘学子,进行历史的洗脑。

说得难听一点,就是歪曲了历史,以他所谓的“历史”来传播给这些学生。

结果大家都随他摆布。

胜者写历史,这是无可否认的。

但是,这场胜利是大家换回来的,写上历史时却不想让人分一杯羹,只是以自己的角度写下大家的胜利史。试问,这公平吗?

然后,这些不公平的信息,却无声无息的掺透学生的脑海里。

如今,新媒体的兴起,让更多人发言,让所有知情者将实情表露出来。

各位记得,读书不看表面。从书中要进行对比,寻找真相。

两本书进行对比,才知道一本书的真伪,用意何在.......历史也一样,胜者所写的不一定是真实的。

所以,当你们在读任何一个课本时,请别用“这是一本天书”的角度来读,而是用寻宝的眼神,找出他所要带出的意义。再问自己,有没有反驳性的那一面。这样,才会知道真相。

记得,别让书蒙了你,你要拨开它,发现问题,然后,真相就会向你招手了。

愿大家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