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22, 2009

教科书

教科书,顾名思义,就是专门编写为学生上课和复习的书。

先说上课用的教科书-课本吧。

我们先观察当今的中学生是如何看待他们的课本吧。

在众多学生里,大部分都不把课本当一回事。他们认为,之所以要买课本,是因为学校的规则:学生上课一定要买课本。

这些课本,说起来还真可悲,在课堂上根本用不上这些课本,更不用说是补习班。

(除非那科的老师有用到课本。当然,这也是少数。)

那么,学生买这些课本后,总会想办法找点用途来用吧........

第一的用途:放在书柜里 发霉,等到明年的学弟要买课本时,二手价钱卖出,赚取额外的零用。

第二的用途:等考完试后,一把火将这些课本烧掉!当做是发泄。

第三种用途:更惨,当要大号没有手纸时,撕下几页来应急。当做名贵的手纸来爽一下。

很显然的,这些都是浪费。那各位有没有想过,当初买这些课本的时候就是浪费!

和从前比较,以前的学生,把课本当做宝一样,时不时就翻阅,说起来一点也不夸张,它就是资源的源头。

就算毕业了,学生也把课本珍藏好,不肯拱手让给别人,更别想将它卖出了。

如果从内容角度去看,欸?论深度,题材,应有的都有。和过去的课本差不多。

但是,当我们从排列的角度去看的时候,问题就来了!

仔细观察,10年以前的课本,排列的方法是从最个人的课题开始,慢慢扩展去身边的人,家人,亲戚,邻居,朋友,师长,学校,社会,才到整个世界。

反观现在的课本,第一课诗经,第二课名人传,等等等等......

如此不规例的排法,就像大杂烩一样,导致很多学生一开始就不明白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

如果无法融会贯通,读课文就好比如读天书一样,是问他怎么可能会有心再读下去呢?

自然而然,课本就变成了一个象征,而不再是教科书了。

如果一个课本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去翻阅它,那基本上不是白印了吗?

学生被这些“天书”蒙在雾里,这不正是一些人所要的吗?

各位,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蒙在鼓里的背后,还有着更大的危机......

请问是谁允许教科书的出版?是政府。

请问是谁排版?是教育部。

公开地秘密,教科书的编排,都带着领导人的意思。

领导人掺透最多的,莫过于历史这一科。

领导人很聪明,以主观的角度,对一大群犹如白纸的莘莘学子,进行历史的洗脑。

说得难听一点,就是歪曲了历史,以他所谓的“历史”来传播给这些学生。

结果大家都随他摆布。

胜者写历史,这是无可否认的。

但是,这场胜利是大家换回来的,写上历史时却不想让人分一杯羹,只是以自己的角度写下大家的胜利史。试问,这公平吗?

然后,这些不公平的信息,却无声无息的掺透学生的脑海里。

如今,新媒体的兴起,让更多人发言,让所有知情者将实情表露出来。

各位记得,读书不看表面。从书中要进行对比,寻找真相。

两本书进行对比,才知道一本书的真伪,用意何在.......历史也一样,胜者所写的不一定是真实的。

所以,当你们在读任何一个课本时,请别用“这是一本天书”的角度来读,而是用寻宝的眼神,找出他所要带出的意义。再问自己,有没有反驳性的那一面。这样,才会知道真相。

记得,别让书蒙了你,你要拨开它,发现问题,然后,真相就会向你招手了。

愿大家共勉之。